全国[切换]
自选智能匹配养老院
提交
大连养老网:如何做好老年人心理护理?
浏览量:544
时间:2021-06-09
作者:大连养老网

   人口老龄化是21 世纪的重大社会问题。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步加剧,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老龄群体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社会养老机构(如养老院、护养院等)能给老人提供  一个舒适的大家庭生活环境,并予以人性化护理服务,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特别是近几 年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政府的支持,选择进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越来越多。

   虽然社会养老机构在对老年人长期照护及身体健康方面已有较大改善,但是, 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 随着老龄化出现近一步加快的趋势以及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和独生子女养老的困境,大部分老年人存

   在心理障碍问题。因此,老年人在养老机构长期照护中的心理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7 - 副本.jpg

   老年人在养老院长期照护中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分析

   人在逐渐进入老年状态后,其生活内容、生活状态、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将发生很大变化,各种生理机能、心理与精神健康状况不断滑坡,这些变化形成了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显著特征。尤其是由社会养老机构长期照护的老年人,由于没有与子女亲属一起生活,他们缺少天伦之乐、缺少与子女心理和感情的沟通,这种亲情纽带力量减弱,再加上社会能力方面的改变和行动不便,容易使老年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没有过的隔绝感和孤独感。走入误区而产生失落、焦虑、抑郁烦躁、无价值感等负面情绪。这一切都会使得老年人在养老院长期照护中,对心理关怀和精神抚慰的需求不断增强和重视。

   通过社会学、心理学的各方面研究,老年人在社会养老机构长期照护中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康的需求

   人步入老年,各部分的器官都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也使老年人患各种疾病的概率高,对健康的渴望是老年人最迫切、最主要的心理需求,这是客观因素、自然规律造成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老人对健康的敏感会造成心理上的特殊需求。很多老人过于关心自身健康问题,往往会有一种莫名的紧张,甚至为此忧心忡忡。这种紧张心理反过来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引发真正的疾病。因此,老年人健康方面的心理需求还包括缓解对健康问题的过于紧张。

   (二)尊敬的需求

   老年人由于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或者离开了原有的社会生活,由于没有了原有可供支配的资源,缺少了以往的热闹场景,进入了“弱势社会团体”。其社会角色、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绪支配之下,有可能会造成老年人情绪低落和被社会抛弃感,而诱发身心疾病。因此,老年人特别需要别人对他的尊重,对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尤为敏感,是否得到别人的尊敬,成了其生存的第一价值。这样老年人才会觉得有价值感。这在我们的实际养老服务中是要引起极大关注的。

   (三)情感的需求

   情感需求是老年人的一种普遍强烈的精神需求。老人由于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社会活动范围减小,生活从职业型转变为休闲型,容易出现心理失衡。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幸的生活事件,如丧偶、丧子女等,给老人带来烦恼、忧愁与痛苦。因此老年人特别希望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得到关心和交流,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群体的接纳和重视。一方面,他们渴求有自己所爱的人,来作为自己感情的寄托和生命的支柱;另一方面,又渴求获得他人的爱,期望享受到天伦之乐和他人的关怀和照顾。儿孙绕膝承欢, 老伴相濡以沫是绝大多数老年人心中的梦想。这些会使老年人感到内心的温暖和幸福,使老人摆脱内心的空虚抑郁,感到老有所依。

   老年人的这种嘘寒问暖和情感交流的需求,能使老人感受到精神慰藉和亲情的满足,自然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四)娱乐的需求

   人一旦到老,闲暇时间大大增加,生活显得孤寂、无聊,最怕的就是空闲。物质生活丰富后,

老年人也逐渐意识到文化娱乐对于自己晚年生活的重要性。老年人普遍希望能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 希望能参加适合老年人实际情况的健身、旅游等各种娱乐活动以及参加一些有益的文化活动可以忘

掉孤独、摆脱寂寞,增进身心健康,增加生活乐趣,丰富晚年生活。

   (五)社交的需求

   老年人虽然在体力方面和其他群体有区别,但同样需要参与社会活动。他们远离了同事和朋友, 社交范围减少,人际关系淡化,经常无所事事,由此常常会感到失落、孤独,长此以往会形成沉默寡言,只有参与社会活动,可以让他们得到思想的交流、情绪的宣泄、精神的安慰。因此老年人需要重新组建新的人际关系,通过与新、老朋友的言语交流与沟通,获得保健信息、增长延年知识, 领略人间真情,体味世事哲理,这对调节忧闷情绪,宽阔胸怀,改善精神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力大有益处。

8.jpeg

   (六)自我实现的需求

   老年人都有追求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的愿望。老年人尽管已经卸下了工作和生活重担,但依然期望自己生活得有意义,期望自己对他人和社会有价值。这种需求体现了老年人对人生境界、人格尊严和自我价值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能使人长时间地在精神上感到喜悦,满足和幸福,体会到生活的美好。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工作的需求,二是求知的需求。

   二、老年人在养老院长期照护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基于以上对老年人心理和精神需求分析,该护养院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入住老人在长期照护中的心理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当前入住金辉爱心养老院的老人,多半是长期的孤寡空巢老人,其中失能老人也比较多,也有部分失智老人。这些老人大部分在长期照护中,面临着心理障碍问题。经过认真归纳整理,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孤独、寂寞心理

   老人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原因是多样的,大多数子女因为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忽视与老人的情感交流。老人也因为入住相对独立的养老机构后,人际交往圈日渐缩小,生活空闲时间日益增多,再加上身体、心理及行动不便,大部分老人感到很孤独,害怕过节假日,平时打发空闲时间主要是看电视或看报纸。部分老人性格比较开朗,还可以在养老院经常与人聊天,但也有老人在养老院中很少或从不与人来往,而加剧这种孤独、寂寞心理。

   (二)失落、无助心理

   从居家养老转变为长期入住社会养老机构进行生活,老人们所体验的不仅仅是离开所熟悉的居住环境和家人的痛楚,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到自身价值和原有生活方式的丧失,这无疑是老人晚年生活中一次极大的心理打击。很多老人会感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觉得自己没用等心理问题。

   (三)悲观、恐惧心理

   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是在养老院中走完余生的。他们经常眼见身边的人死去,这对活着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刺激,联想到自己的将来,从而对前途失去信心,而产生悲观恐惧。老年人由于自理能力下降,对自身疾病了解不多,当身体上稍微感到不舒服时,就以为自己得了什么重病,整日忧心忡忡。因此,很多老人经常为自身疾病感到烦躁不安,甚至怀疑自己病情加重。

   (四)焦虑、抑郁心理

   入住养老院后,老人的生活规律及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生活模式也随之改变。面对这些变化,有些老人能够渐渐适应,而有些老人则难以适应。往往为了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语、一个轻微的动作而大动肝火。这会使老人情绪变得更加脆弱敏感、时常焦虑。对待生活产生消极、悲观、失望。

   (五)多疑、自卑心理

   人的行为会受到自身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性格、智能等方面的影响。有的老人由于大脑皮质功能的减退,老人对周围事物十分敏感,对他人的言行追根究底,把他人的窃窃私语看做是对

   自己行为的指责;其上述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而导致行为异常,产生多疑、固执、自责、自卑等心理。

   (六)健忘、依赖心理

   老年人年龄逐渐增加,机体功能日渐衰退,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远期记忆存在,而近期记忆力减退。大部分老年人都会感到记忆力在下降,经常找不到东西,喜欢和别人讲过去的事情。在日常照顾与护理上,对亲属和护理人员的依赖性则日益增强,特别是在老人生病时,这种心理达到峰值。

9.jpg

   三、做好老年人在养老院长期照护中心理关怀的方法和对策

   针对以上所分析总结的老年人长期照护中的心理问题,教育全部员工,认真做好入住老人的心理关怀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和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消除环境因素对老人的心理影响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养老院能否提供一个安静、舒适、清洁的居住环境, 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稳妥的护理措施,使老年人在不断获得快乐、宁静、欣慰、幸福的同时, 有一种和家一样的感觉,显得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积极营造团结、友爱、亲情、和睦、互助的浓厚大家庭氛围,用爱心、耐心、细心、用心、关心,用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服务,让老年人产生一种和家一样的归属感。

   (二)建立融洽的养护关系,通过护理人员言行感染老人

   良好的关系是心理护理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而良好关系的前提,必须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老年人思维反应相对缓慢,语言表达较迟缓,记忆力也有所下降,有时一个问题交代了好几遍也听不清、记不住。遇到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不急不躁,态度和气,语速要放慢,并且要耐心地听他们诉说。要站在老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需求,体谅老人的苦处,尽可能地消除老人的不良情绪。同时,要以一种健康乐观的精神面貌去感染老人,在老人中树立可亲可信的形象,使老人有心事愿意主动倾诉。比如护理人员上班时到老人房间一一问好,下班临走时与老人道别,碰到老人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利用生活的点点滴滴慢慢感化老人。

   (三)区别老人个体情况,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的心理关怀方法

   老人入住养老院时的主观意愿和心理状态,将直接决定老人在养老院居住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主动选择住进养老院的老人,对养老院内的集体生活有心理准备,而被动住进养老院的老人, 可能就会比较消极,适应能力较差,不容易融入集体生活。此时,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日常 的生活护理,更应针对不同性格特征的老人,进行个别化的心理护理。比如,有些被动住进养老院 的老人可能会产生被遗弃感,对于这类老人,护理人员应协助子女家属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让他 们理解子女的苦衷。再如,针对老人的孤独、恐惧、失落等情绪,护理人员可以定期开展健康讲座, 提高老年人对自己疾病的认识,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组织开展谈心、书画、下棋等活动,帮助并鼓励老年人和社会多接触,找回自己生活的动力和方向,使其摆脱孤独感。

   (四)及时与家属取得联系,争取家属的密切配合

   老年人一般都希望子女经常来探望,尤其是患病老人更需要家人的安慰和支持。有些老人会因子女不来探望而发脾气,甚至“装病”。护理人员应细心观察老人的情绪、情感和心理状态,了解 老人的所思所想,及时与家属取得联系,有意识地提醒家属多来看望。而对于丧偶或无子女的老人, 护理人员应动员周围的人共同关心体贴老人,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失落感。

   社会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担当着老年人生命周期中专业健康维护的角色,只有结合其每个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运用自身的心理护理技巧,才能对老年人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和生活方式,这对提高老年人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更是全方位整体护理的体现。

   四、以该老年爱心护养院为例,探讨做好老年人心理关怀的经验和方法

   老年爱心护养院也是碑林区东关南街街道日间照料中心,接受东关南街街道办事处的委托,开展为老服务活动。该护养院采取介于专业机构照料与家庭照料之间的新形式,满足养老多样化需求,拓展老人日间照料空间。主要提供的服务内容有:老年人日间生活照料、老年护理、心理精神支持、安全保护、环境卫生、休闲娱乐、协助医疗护理、医疗保健、膳食、洗衣、陪同就医等服务。

88.jpg

   护养院全体护理人员在注重老年人身体健康、生活照料的同时,也很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在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心理关怀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建立入住老人心理健康档案,因人制宜进行心理关怀

   护养院将老人的心理健康,纳入老人健康档案,建立每个老人完整的身心健康档案。要求护理人员区别每个老人的个体情况,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的心理关怀方法,不仅要做好日常的生活护理,更应针对不同性格特征的老人,进行个别化的心理护理。

   (二)建立“该护养院老人家属微信群”架起老人和子女家属之间的桥梁

   通过护养院的公共微信平台,在平台上每天通报老人的饮食起居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组织活动情况等,使入住老人的子女亲属更方便地全面了解老人的生活、健康现状。同时也通过公

共微信平台,争取家属的密切配合,督促子女亲属多探望老人,对老人以心理抚慰。

   (三)经常组织老人集体活动和相互交流,扩大交往范围,改善心理状况

   护养院建立有图书角,为老人提供报纸、各类杂志、书刊等阅读。建立有康复室,提供各类适合老人的康复、锻炼器械。该护养院利用自身的各方面环境条件优势,经常在老人们中组织开展谈心、书画、下棋等各种娱乐活动,帮助并鼓励老年人和其他老人多接触,多交流, 找回自己生活的动力和方向,使其摆脱孤独感,改善心理状况。

   (四)积极联系社会爱心志愿者来护养院开展关爱老人活动,活跃老人生活

   护养院积极与社会爱心志愿者合作,定期为老人带来各种文艺表演,丰富老人们的文化生活,改善老人们的心理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总之,老年人在养老院长期照护中的心理关怀,必须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通过各种方式,加强管理,不断完善,使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够安享晚年,能够生活的健康、快乐,幸福,享有尊严, 围绕“老有所养,生活有保障;老有所医,健康长寿;老有所为,再做贡献;老有所学,不断进取;老有所乐,生活多彩;”的目标进行心理护理。并且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使我国老年人照护事业与 时俱进,健康发展。

微信号复制成功

微信号: DLxhsdyl

打开微信-添加朋友-粘贴号码-搜索

知道了